草皮种植有5种方法-播种、铺草皮、插枝、铺茎和铺草皮,后4种方法是营养繁殖。几乎所有的冷季型禾草和大部分的暖季型禾草都可用种子繁殖。播种是建立草坪廉价的方法,铺草皮花费大些,但能立即建成草坪,插枝、铺茎和栽草坯是某些草种的繁植方法,这些草不产籽或种子产量很低。草坪盖度达到85%以上时,必须进行剪草,使整个草皮场地看地来平整美观。剪草前应该减少浇水,使土壤坚实。在建成草坪以前应避免使用重型剪草机械,应严禁人们进入草坪践踏。设置提示标牌或者用栅栏围起草坪等方法均可达到应有的效果。
我国桂花栽培历史悠久。文献中早提到桂花是旧战国时期(前475——前221)的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,谓“招摇之山多桂”。屈原(前340——前278)《楚辞·九歌》也载有:“援北斗兮酌桂浆,辛夷车兮结桂旗”。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,桂花已成为名贵花木与上等贡品。在汉初引种于帝王宫钳苑,获得成功。唐、宋以来,桂花栽培开始盛行。唐代文人植桂十分普遍,吟桂蔚然成风。宋之问的《灵隐寺》诗中有“桂子月中落,天香去外飘”的诗句,故后人亦称桂花为“天香”。唐宋以后,桂花在庭院栽培观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。元代倪瓒的《桂花》诗中有“桂花留晚色,帘影淡秋光”的诗句,表明了窗前植桂的情况。桂花的民间栽培始于宋代,昌盛于明初。我国历史上的五大桂花产区均在此间形成。
垂柳形态乔木。高达18m;树冠倒广卵形。小枝细长下垂。叶狭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长8~16cm,先端渐长尖 ,缘有细锯齿,表面绿色,背面蓝灰绿色;叶柄长约1cm;托叶扩镰形,早落。雄花具2雄蕊,2腺体;雌花子房仅腹面具1腺体。花期3~4月;果熟期4~5月。分布主要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平原地区,华北、东北亦有栽培。垂直分布在海拔1300m以下,是平原水边常见树种。亚洲、欧洲及美洲许多国家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。习性喜光,喜温暖湿润气候及潮湿深厚之酸性及中性土壤。较耐寒,特耐水湿,但亦能生于土层深厚之高燥地区。萌芽力强,根系发达。生长迅速,15年生树高达13m,胸径24cm。寿命较短,30年后渐趋衰老。
按照气候类型可以分为:冷季型草和暖季型草两大类。冷季型草多用于长江流域附近及以北地区,主要包括高羊茅、黑麦草、早熟禾、白三叶、剪股颖等种类;暖季型草多用于长江流域附近及以南地区,在热带、亚热带及过度气候带地区分布广泛,主要包括狗牙根、百喜草、结缕草、画眉草等等。